学位专题

目录>
<

七带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周庆杰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韩国、中国等沿岸。七带石斑鱼是石斑鱼属在黄海唯一分布的品种,其具有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性强等特点,是东北亚温带海域网箱养殖理想鱼类品种之一,已成为中、日、韩三国海水鱼类繁育研究的热点。七带石斑鱼人工繁育的成功将改善我国东海北部和黄渤海沿岸适合网箱养殖的鱼类品种缺乏的现状,拓宽我国石斑鱼的生产空间。本文以七带石斑鱼为对象,研究了七带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具体结果如下:  七带石斑亲鱼在人工控光、控温的条件下,经过营养强化培育,亲鱼性腺发育至IV期,雌鱼卵巢平均成熟系数为14%,经注射催产剂诱导,人工采卵授精,获得受精卵总数2201387,受精率71.3%,受精卵卵径为0.854±0.021mm。  受精卵在水温(21±0.5)℃,盐度30~31,pH7.9~8.2,溶氧量6mg/L~8mg/L,光照强度500~800lx条件下,历时34h35min完成孵化。本文详细描述了早期发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过程。胚胎发育可划分为5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与腹鳍棘、鳞片和体色的变化,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七带石斑鱼胚胎发育与孵化温度关系的试验共设置6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19~23℃。21℃试验组的孵化率最高为61.9%,其次是19℃组,为19.8%;畸形率最低的是21℃组,为5.3%,其次是23℃组,为6.5%。  在水温22~24℃,pH7.9~8.2,盐度28~29,光照强度800~1000lx,溶解氧7mg/L以上的条件下,初孵至2dph(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此阶段不换水、不投饵;3dph至30dph为后期仔鱼,仔鱼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受精卵及幼体作为开口饵料,6dph开始投喂S型轮虫(S-rotifera);10dph后,仔鱼开始摄食L型轮虫(L-rotifera),到17dph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从9dph开始,仔鱼第二背鳍棘和第一腹鳍棘长出,长鳍棘的生长与收缩是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二背鳍棘的长度在仔鱼28~30dph达到最大值,占仔鱼全长的81%。31dph至57dph为稚鱼期,长鳍棘逐渐收缩,40dph开始投喂丰年虫(Eubranchipus vernalis),55dph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苗种摄食量来增减饵料的投喂量。此阶段出现残食现象,造成稚鱼大量死亡。充气量对稚鱼期苗种成活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稚鱼期苗种培育过程中,随着苗种的生长适时增加育苗池充气量是提高苗种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58dph进入幼鱼期,除生殖腺尚未发育成熟外,幼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基本接近成鱼。  本课题通过对七带石斑鱼的人工驯养和培育,掌握了亲鱼性腺成熟的规律,对七带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掌握了一套可行的亲鱼培育、人工催产授精、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等操作规程,积累了七带石斑鱼生物学资料和苗种培育技术经验,为大规模开展七带石斑鱼工厂化苗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七带石斑鱼;苗种繁育;人工控光;发育特征;温度参数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高天翔;官曙光

2014

中文

S965.334

64

2015-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