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2012年春、秋季黄海WP2型网采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李雨苑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我国传统的海洋浮游动物调查方法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存在低估,为了较全面地掌握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弥补黄海浮游动物研究的有关不足,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WP2型浮游生物网,于2012年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对黄海开展浮游动物调查,探讨了黄海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优势种,并结合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征,为黄海水域的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详细的基础资料。  两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成体133种,浮游动物幼虫28类,合计种类数161个。其中,春季浮游动物成体63种,秋季浮游动物成体119种,分别隶属于原生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毛颚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等8个门类。综合两个航次的结果,桡足类、水母类和浮游幼虫是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的三大类群,分别占了种类总数的39%、21%和17%。  黄海春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不含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为8111.4 ind/m3,最高值出现在渤海海峡的B38站(42176.8 ind/m3),这是因为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在该水域大量聚集造成的,低值区位于调查海区的东南部。秋季航次浮游动物平均丰度比春季明显减少,为4331.0 ind/m3(不含夜光虫),最高值出现在BF01站(20052.0 ind/m3),最低值在H08站(614.7 ind/m3)。北黄海的浮游动物丰度变化大,且高于南黄海,南黄海的丰度分布比较平均。  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较大,共有的优势种只包括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2种。此外,春季的优势种类还包括腹针胸刺水蚤、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桡足类无节幼虫(Copepoda nauplii),腹针胸刺水蚤是春季丰度最高的种类。秋季的优势种类有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双壳类幼体(Bivalve larvae)。腹针胸刺水蚤的季节变化最大,春季的平均丰度为2243.3ind/m3,但到了秋季仅有0.9ind/m3。  春季黄海浮游动物各生物多样性的平均值分别为种类数24、丰富度指数2.58、香农-威纳指数2.09和均匀度指数0.46。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但在江苏近岸水域出现小范围低值区。秋季黄海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春季,平均种类数为32,丰富度为3.71,香农-威纳指数为2.21,均匀度为0.45。秋季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与春季类似,南黄海高于北黄海。  黄海的浮游动物都可划分为4个群落:北黄海群落,位于北黄海以及山东南岸;黄海中部群落,包括南黄海大部分以及北黄海东部的几个站位,是包含站位最多、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群落;苏北沿岸群落,位于江苏北部近岸水域,是站位最少、生物多样性最低的群落;南黄海近岸混合水群落,位于黄、东海交汇水域。  与以往使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调查的历史数据相比来看, WP2型浮游生物网对浮游动物丰度以及优势种的影响比较明显。本次调查浮游动物丰度要高出一个数量级,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的优势地位显著提升,小型桡足类占了绝对优势地位,但群落划分结果没有明显差别。

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WP2型浮游生物网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

刘光兴

2014

中文

Q958.885.3

81

2015-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