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语法隐喻作为语用策略在中国法庭话语中的研究

刘晓月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韩礼德(2000:343)认为,我们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一致式来表现意义,同样可以采用非一致的表现形式使语言更好地实现其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不仅存在于韩礼德所说的科技文体中,在其他大量文体中也有广泛体现。法庭话语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类。法庭话语作为一种机构性、即席性语言类型,其目的性较强,会话参与者往往采用一系列语言手段和会话策略恰当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会话意图,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进行交际。这就为我们在实际语境中从言语策略的角度研宄语法隐喻提供了契机。本文试图借助语法隐喻和目的原则作为理论框架,剖析中国法庭话语中语法隐喻的应用情况,从而进一步阐释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如何展现法庭中的权势关系和人际意义,达到说话人的会话意图。  本文首先回顾了法律语言学和语用学学者对法庭话语所做的分析研宄。总体而言,研宄角度主要分为四类:修辞研宄、社会语言学研宄、话语分析及语用学研宄。之后作者对语法隐喻和语用策略的研宄现状进行了综述。有关本文的理论框架,作者采用了韩礼德最先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其中主要涉及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方面。对于韩礼德后来对该理论的扩展和重新分类,本文也有叙述,并以此作为分析中国法庭话语的理据,但并未涉及马丁等人在发展该理论过程中提出的篇章隐喻。同时,作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廖美珍教授提出的目的原则,包括对目的的理解、涉及目的原则的话语意义和目的关系、以及目的原则的分析模式等等,欲借助此理论对法庭参与者的会话目的和话语意义进行分析。  在分析中国法庭话语的过程中,作者首先对《庭审现场》和《现在开庭》栏目中十起较有代表性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进行了转述,得到约五万字的语料。之后采用描述与分析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两万多字的语料进行了分类阐释,解析了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在中国法庭话语中的体现;进而以目的原则为基础,叙述了法庭中的权势和人际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会话参与者如何将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言语策略,达到自己的会话目的,顺利完成交际。通过对中国法庭话语的分析,作者发现英语中的语法隐喻亦广泛存在于汉语、特别是机构话语这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体当中,并且可以作为说话人的一种语用策略协助其表达人际意义,达到会话目的。然而中国法庭的审问模式较之西方法庭的模式有一定差别,且法庭中不同参与者的话语也表明,中国法庭上权势关系不平衡的现象普遍寻在,话语多按既定模式进行了准备,缺少激烈辩论和即席发挥的特点。  尽管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本文的研宄成果仍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学者们在未来的研宄中,可以更加着眼于英语和汉语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进一步讨论英语语法隐喻理论是否可以完全应用于汉语分析,以及马丁等人在完善该理论框架过程中提出的篇章隐喻在汉语中是如何体现的。同时由于作者转写的语料多为刑事和民事案件,语料数量又相对较小,在分析中国法庭话语时缺乏代表性和完整性,在未来研宄中尚需进一步完善。

法庭话语;语法隐喻;语用策略;权势关系;人际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国

2014

中文

H315

65

2015-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