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中日贸易摩擦研究

赵辰辉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与日本双边贸易关系不断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日本频繁发起各种对华贸易争端,使我国出口企业遭到较大损失。基于对国家利益和贸易公平的关注,作者选择将中日贸易摩擦作为论文题目,在肯定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必然性的前提下,期望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探究中日贸易摩擦的产生根源,提出预警、应对、减少贸易争端的策略及思路。根据这个研究目标,本文采用了理论、实证与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的梳理了贸易保护理论,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及主要特征,对比分析中日贸易摩擦与中美、中欧、中韩贸易摩擦,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此基础上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利益集团因素、我国出口企业自身因素四个方面探究中日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并从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角度给出中日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目前我国关于中日贸易摩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以及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分析。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中日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通过双边贸易谈判敦促日本在新的国际形式下彻底转变观念;消除双边贸易统计误差,化解中日宏观经济摩擦;建立双边贸易预警机制。贸易保护理论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持续发展:传统贸易保护理论阶段与新贸易保护理论阶段。两个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1)传统贸易保护理论: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2)新贸易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夕阳产业保护论、保护就业论、非经济目标论、公共关系理论。所有这些贸易保护理论,无论其合理性如何,其根本的出发点都是自身的利益的考虑。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中日双边贸易关系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950~1972年,民间贸易开启中日贸易的发展历程;1972年~20世纪80年代,邦交正常化推动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技术合作成为必然。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多为产业间贸易,日本向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我国向日本的出口则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日两国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的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此起彼伏。中日两国之间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纺织品、服装、化工产品等几大行业。表现形式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的知识产权纠纷、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反倾销等。自1993年初中日第一起中日贸易摩擦案至今,中日贸易摩擦历经了两个高发期:(一)1993年~1996年,这一时期的贸易摩擦均为日方发起,其形式以反倾销、保障措施、限制措施为主,涉案产品也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方主要利用WTO基本规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我国的应对措施也相对简单。(二)2001年至今,这一时期的贸易摩擦仍以日方发起为主,且摩擦的形式逐渐转变为以技术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等为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应对经验和策略仍显不足。中日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摩擦形式多种多样、日方发起贸易争端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贸易摩擦发生在日日贸易之间。对比中日贸易摩擦与中美、中欧、中韩贸易摩擦,得出如下结论:中日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都存在政治因素,但日方更多是由于其国内的政治目标而发起贸易争端;相较与中欧贸易摩擦,引起中日贸易摩擦的因素更加繁杂,且中日之间与中欧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与中韩贸易摩擦不同,中日贸易摩擦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基于中日贸易摩擦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利益集团因素、我国出口企业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的根源,建议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方面积极进行应对,以期将我国出口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中日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预警机制;出口企业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贸易学

邵桂兰

2008

中文

F752.731.3

88

2014-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