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8896

河流沉积油藏地质研究方法探讨——以胜利老河口油田桩106地区为例

李德平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河流相储层是一种重要的岩性油气储集类型,是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主力储集类型之一。我国已探明和投入开发储量的92%为陆源碎屑岩储集体,而河流相储层则占整个碎屑岩储集体的42.6%[1],东部渤海湾盆地多个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储层均为河流相储层。该类型储层将是未来资源潜力的重要挖掘领域。  传统地质研究手段在河流相沉积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河流沉积多期次河道叠置、下切、穿插和改道,储层厚度较薄,易形成薄互层,河道砂体侧向变化很快,致使许多研究手段无法有效应用。标志层、等高程等地层对比方法在河流沉积中无法有效开展;河流沉积薄互层,常规地震资料中难以准确识别其反射特征,传统地震解释及属性分析技术较难完整的刻画砂体展布;河流沉积砂体横向变化迅速的特点使得进入人工注水开采阶段的开发效果较差,注采不对应的矛盾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将INPEFA测井旋回分析技术引入河流沉积油气藏研究中,构建了精细地质模型约束反演技术,提出了一套河流沉积油藏地质研究新方法,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原理,以测井旋回分析,河流沉积体测井、旋回、地震联合解释和精细地质模型约束反演等3项技术为核心,总结了一套河流沉积油藏地质研究新方法;  (2)优选岩相敏感曲线,应用频谱属性趋势分析方法(INPEFA)对岩相敏感曲线进行分析和重构,提取不同级别的地层旋回信息。本次研究将 INPEFA测井旋回分析技术应用到河流沉积地层对比中,有效解决了盆地快速沉降阶段河流沉积地层缺乏区域标志层的问题;  (3)充分结合测井、旋回、地震解释成果,在对部分河流沉积砂体进行解释、连通关系分析、相对空间关系分析等研究的前提下,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对初始波阻抗模型进行人工干预,构建精细地质模型约束反演技术。  应用该方法及关键技术对胜利老河口油田桩106地区馆陶组上段储层进行了研究,有效的解决了该地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突出矛盾,取得了以下认识:  (1)以地质、钻测井及岩芯分析化验分析为基础,明确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关系,将桩106地区目的井段分层位建立了上下2个测井解释孔隙度模型,建立了统一的渗透率和饱和度模型,划定岩性、含油性、物性、电性及夹层扣除等标准,以试油试采资料为验证,对解释模型及标准进行评价,表明解释模型与标准准确、可靠。  (2)桩106地区目的井段砂层组级别界线在120m梯形带通滤波INPEFA旋回曲线中反应清晰,与地震反射对应,在砂层组与地震控制测井旋回界线明确的前提下,小层界线在35m梯形带通滤波INPEFA旋回曲线中拐点明确,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和相干属性分析,进行小层对比,刻画了河流沉积体平面展布形态。  (3)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提频处理,以感应电导率曲线重构用以反映阻抗变化的伪阻抗曲线,消除声波时差曲线因地层埋深浅、欠压实、胶结差、井壁坍塌带来的测量误差,以构造解释层位为低频趋势模型,在对钻遇砂体进行解释、连通关系分析、相对空间关系分析等研究的前提下,建立精细地质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层厚3m以上砂体预测符合率达到92%,有效提高了砂体刻画及预测精度。

河流沉积;油藏地质;大型油气田;反射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海洋地球化学

赵广涛;孟恩

2013

中文

P641.462

123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