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行为及在疏水性有机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去除土壤及地下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技术。相比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高表(界)面活性、低临界胶束浓度(CMC)、低毒、易于生物降解等特点,在疏水性有机物污染场地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利用混合表面活性剂较单一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更强的增溶能力和更好的胶体稳定性,来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但目前缺乏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特别是其复配体系所形成胶束结构和胶束基本性质的认识,限制了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增溶洗脱疏水性有机物的深入研究,因而难以指导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在疏水性有机污染场地的应用。 本论文在选育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和确定槐糖脂主要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稳态荧光探针法、表面张力法、动态激光散射法和低温透射电镜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脂与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复配体系的胶束形态、胶束结构及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进而探讨了该复配体系对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增效修复作用及其机制,并应用均匀设计法,开发出以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的山梨醇酯类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为主体的环境友好型溢油分散剂。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可归纳如下: 1.筛选出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确定了该菌株利用不同碳源所产槐糖脂同系物的组成和主要理化性质,优化了该菌株利用不同底物发酵制备槐糖脂的培养基组成。 (1)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出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O-13-1,经18S rDNA测序鉴定为假丝酵母菌(Starmerella bombicola),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经薄层层析(TLC)、红外光谱(FT-IR)及液质联用(HPLC-MS/MS)确定为槐糖脂同系物。该菌株以葡萄糖为水溶性底物和以油酸、菜籽油、棉籽油和煎炸废油等脂溶性底物为双碳源发酵时,产物均为含多种自由酸型和内酯型槐糖脂同系物,而内酯型同系物为主要成分,在槐糖内酯中均以脂肪烃链为单不饱和的十八烯酸(C18:1)结构为主,如ω-1型17-L-[(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基)-O-]-十八烯酸-1',4"-内酯-6',6"二乙酸酯。 (2)槐糖脂溶液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良好的耐温性、耐酸碱性和热稳定性。该糖脂溶液能使水的表面张力将至37.0 mN/m,CMC仅为30 mg/L,在100℃下加热2 h、NaCl浓度为0-20%和pH为2-10范围时均保持较高表面活性;而槐糖内脂的CMC值随短链脂肪醇的加入而增大,随NaCl电解质的加入而减小。 (3)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确定O-13-1菌株产槐糖脂的摇瓶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60 g/L;油酸60 mL/L,酵母粉8 g/L,尿素2 g/L。而该菌株利用廉价水溶性碳源如葡萄糖浆和糖蜜以及脂溶性碳源如棉籽油和煎炸废油时槐糖脂产量较低;而以葡萄糖和油酸或葡萄糖和菜籽油作为双碳源时,发酵制备槐糖脂的碳源成本较低,分别为11040元/吨和11425元/吨。因此,O-13-1菌株发酵合成槐糖脂的优选水溶性碳源为葡萄糖,优选脂溶性碳源为油酸和菜籽油。 2.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槐糖脂和鼠李糖脂复配体系混合胶束和表面吸附性质。 (1)首先,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方法测定了非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内酯(LS)单组分和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双鼠李糖脂(R2)单组分按比例复配所形成的混合胶束的CMC,并通过Rubingh规则溶液理论模型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参数β及热力学函数。LS/R2混合体系的CMC低于根据Clint理论混合模型计算的CMCideal值,在LS摩尔分数(αLS)=0.1时,该复配体系的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混合体系的CMC值较单一LS或R2体系的CMC值分别降低了61.7%和18.9%。αLS在0.025-0.3之间时,复配体系胶束相互作用参数β以及混合胶束形成自由能ΔGmic和超额自由能GE值更负,说明在溶液中有少量LS存在时,LS和R2在胶束中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易于自发形成混合胶束。 (2)鉴于实际发酵得到的槐糖脂和鼠李糖脂都为含有多种组分的同系物,本文进一步采用表面张力方法研究了槐糖脂同系物(SLs)和鼠李糖脂同系物(RLs)复配体系特点,通过吉布斯公式和Rubingh规则溶液理论模型计算了二者在表面吸附层和胶束中行为。结果显示复配体系的CMC实验值低于CMCideal,当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槐糖脂时,β更负,SLs和RLs在混合胶束中表现出强烈的吸引作用,与二者单体复配体系研究结果一致。槐糖脂在表面吸附层中的摩尔分数(xSLsσ)及混合胶束中的摩尔分数(xSLs)随其在溶液中摩尔分数(αSLs)的增大而增大且均大于αSLs,槐糖脂在表面吸附层和混合胶束中占优,对复配增效作用贡献较大。 (3)稳态荧光探针方法、动态激光散射法和低温透射电镜测定结果表明,在两种糖脂总浓度为0.3-0.8 mmol/L范围时,SL/R2复配体系单分散胶束的Nagg仅为3-6,平均胶束直径约5-20 nm,SL/R2复配体系所形成胶束具有聚集数(Nagg)小而胶束直径大的特点。同时在糖脂体系中,单分散胶束发生聚集形成胶束聚集体,当LS摩尔分数为0.7时,胶束聚集体直径最大,达160 nm。这是由于槐糖内脂和双鼠李糖脂分子中均含有葡萄糖基和长链疏水基,占据较大空间,不利于分子间的有序排列,导致其复配体系形成尺寸较大的囊泡状胶束聚集体结构,可能对疏水性有机物具有较强增溶能力。 3.研究了SLs/RLs复配体系对水溶液中PAHs的增溶作用及其对PAHs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作用,并考察了pH值、盐度和重金属离子等对SLs/RLs复配体系增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影响。 (1)SLs/RLs复配体系对水溶液中PAHs的增溶作用和对土壤中PAHs的洗脱作用明显优于二者单一存在的体系,且对于疏水性相对较弱的菲的增溶和解吸能力大于疏水性较强的芘。如在SLs摩尔分数为0.7时,SLs/RLs复配体系对PAHs的协同增溶作用最强,对菲的摩尔增溶比(MSR)为0.274,分别是SLs和RLs单一体系的1.6倍和8.6倍,对芘的MSR为0.079,分别为SLs和RLs单一体系的1.8和5.3倍。2种糖脂总浓度为4.2 mmol/L且SLs摩尔分数为0.7时,SLs/RLs复配体系协同去除菲和芘的效率最高,分别达到71.5%和59.3%,较单一的SLs体系分别高出39.7%和35.7%,而较单一的RLs体系分别高出33.2%和32.7%。 (2)溶液pH值对SLs/RLs复配体系增溶PAHs能力有显著影响,在pH为5.5-8.0的范围内,其增溶能力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在pH为5.5时,SLs/RLs形成的混合胶束对PAHs的增溶效率最高。盐度对SLs/RLs复配体系洗脱PAHs作用的影响与表面活性剂浓度大小和盐度大小密切相关。两种糖脂总浓度小于3 mmol/L时,洗脱液中添加0.01 mol/L NaCl对SLs/RLs复配体系洗脱PAHs具有抑制作用,而两种糖脂总浓度大于4mmol/L时,洗脱液中添加0.01 mol/L NaCl则对 SLs/RLs复配体系洗脱 PAHs具有促进作用;当洗脱液中添加0.05 mol/L NaCl时,对SLs/RLs复配体系洗脱PAHs都具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明显小于单一的槐糖脂和鼠李糖脂体系,表明SLs/RLs复配体系具有更强的耐盐性;而共存重金属Cd2+对于槐糖脂、鼠李糖脂及复配体系解吸PAHs能力的影响较小。 4.将槐糖脂和鼠李糖脂复配体系应用到溢油分散剂制备中,开发出高效低毒的环境友好型溢油分散剂,并确定了该溢油分散剂的适宜应用条件。 (1)应用均匀实验设计方法,以分散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确定了以槐糖脂、鼠李糖脂、以及两种山梨醇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为主体的浓缩型溢油分散剂配方SRTG-16。该配方为槐糖脂/鼠李糖脂/山梨醇酯1/山梨醇酯2/溶剂:6.80/0.83/3.28/39.10/50,该溢油分散剂对 QHD32-6原油的分散性能优于任一单一表面活性剂,10 min分散率达到46.30%。 (2)确定了该溢油分散剂的适宜应用条件为:剂油比,1:10-1:25;温度,5-20℃;盐度,0-40;pH,6.0-10.0。 (3)分别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纹缟鰕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为受试生物,通过急性毒性试验确定所开发的溢油分散剂SRTG-16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该溢油分散剂对斑马鱼(D. rerio)的48h致死率和对纹缟鰕虎鱼(T. trigonocephalus)的24 h致死率都为0%,明显优于国标(GB18181.1-2000)中半致死时间大于24 h的指标,表明该溢油分散剂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 (4)该溢油分散剂的BOD/COD值为33.8%,满足国标(GB18181.1-2000)中大于30%的要求,表明该溢油分散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 上述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溢油分散剂适用于海面溢油污染修复和治理。
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行为;疏水性有机物;污染修复;海面溢油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海洋化学
王江涛;梁生康
2013
中文
X53;TQ423
152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