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 sinensis)繁殖发育生物学与生态学初步研究
本论文采用实验生态学和基础生物学的方法,对端足目中华原钩虾的生活史进行了初步观察描述;研究了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及其与水温的关系;探讨了环境因子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胚胎发育时间、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采用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原钩虾摄食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端足类钩虾中华原钩虾和蜾蠃蜚作为生物饵料移入对虾养殖池,比较了不同密度的饵料生物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中华原钩虾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结合形态学、生理生态学方法,初步研究了中华原钩虾的生活周期、繁殖周期等生活史特征,为掌握中华原钩虾的繁殖生长等生物学特征奠定基础。中华原钩虾f1代在水温20℃,盐度30~33,光周期13:11(L:D)条件下,雄性最长存活时间为183d,雌性260d。抱卵数量与雌性个体大小成正相关,拟合方程为y=7.4696x-42.257,R2=0.8147。f2代幼体性比约为1.55:1(♀:♂),幼体孵出后35~40 d性成熟,性成熟后雌性约每2~3周抱卵一次,并且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体长的增加,生产幼体数量也相应增多,其中第5批幼体数量达到最高。雌体一生产卵8~11次。 2.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及其与水温的关系 观察描述了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并研究了胚胎发育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水温21℃、盐度28~33和pH7.74~8.03条件下,中华原钩虾胚胎发育全程大约需要220h,卵中孵出的仔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温度对其胚胎发育时间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水温15~27℃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胚胎发育时间缩短,最快、最慢平均发育速率分别为0.15d-1及0.07d-1;孵出幼体个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孵出幼体个数受温度影响差异显著(P<0.01);测定各恒温条件下培养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时间,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公式和最小二乘法计算发育阈温度C为6.02℃,有效积温K为137.30(d·℃),历期预测式N=)(c K T CS KS-±±=(6.020.89)137.307.90±-±T。 3.中华原钩虾的存活及生长与温度和盐度的关系 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和30℃)和盐度(5,10,15,20,25,30和35)以及温度(15,18,21,24,27℃)和盐度(15,20,25和30)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出数量受水温影响显著(P<0.05),20℃幼体孵出率最高,平均每只亲体孵出幼体30.67个。水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P<0.01),15~25℃范围内,幼体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日增长体长为0.23mm/d、平均日增长体质量为0.20mg/d,特定生长率体长为6.40%/d、特定生长率体质量为15.79%/d;当水温高于25℃,钩虾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降低。中华原钩虾幼体的存活率受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钩虾幼体存活率最高,为98%,30℃存活率最低,为87.67%。2)温度盐度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15~27℃温度范围内,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降低的趋势。经ANOVA双因素差异显著性分析,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时间具有显著影响(P<0.001),而单独盐度(P>0.05)或盐度-温度组合(P>0.05)条件下,胚胎发育时间差异不显著;单只雌性中华原钩虾产幼数量受温度影响(P<0.001)以及温度-盐度协同影响差异显著(P<0.05),但盐度单因子对钩虾幼体孵出数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时,27℃水温条件下各盐度处理组个体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水温处理组,结果显示,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的存活率存在显著的影响(P<0.01),而单因子盐度以及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幼体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在水温15~21℃范围内时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24~27℃时,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温度(P<0.001)以及温度-盐度组合处理(P<0.001)依然对体长特定生长率具有显著影响。中华原钩虾体长和体质量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回归方程式BW=5E–05BL2.4999,R2=0.9665。 4.温度对中华原钩虾摄食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采用生理生态学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和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及淀粉酶在15~25℃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20~25℃温度范围内,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较高,说明是中华原钩虾幼体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消化酶各温度处理组之间差异十分显著(P<0.01)。作为甲壳动物食性指标的淀粉酶/类胰蛋白酶活力(A/T)值波动较小,均在1.2~1.5之间,偏植物食性,此阶段钩虾幼体的食性受温度影响不明显。中华原钩虾日摄食率受温度影响显著(P<0.05),幼体在水温20~25℃之间具有最大摄食率,根据回归方程(y=-0.7544x2+33.297x-277.57,R2=0.9577)可计算得到最大日摄食率为89.84%,成体在20℃附近达到日摄食率的最大值,根据回归方程(y=-0.2471x2+10.463x–78.287,R2=0.9976)计算得到最大日摄食率为32.47%;中华原钩虾幼体和成体饵料吸收率同样也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各温度处理组幼体的吸收率均高于成体的吸收率。根据饵料吸收率趋势线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得到最大饵料吸收率分别是幼体为59.86%,成体为56.86%,对应的温度分别是幼体为21.30℃,成体为21.24℃。 5.钩虾的生物饵料功能初探 将端足类钩虾中华原钩虾、蜾蠃蜚作为生物饵料移入中国对虾养殖池,结果显示,对虾投放密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产出,对虾投放密度低,单尾对虾增重率虽然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但整池产出较低,反之,投放密度高,单尾对虾增重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整池的产出也不十分乐观。按中国对虾生长情况的排名计分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对虾35尾-蜾蠃蜚10g-中华原钩虾40g组合为理想的投放密度。饵料生物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保证对虾的高产出,但是钩虾的生物量是否与对虾的产出呈正相关,还有待于深入的试验研究。本试验是小型的中试试验,所得的对虾和饵料生物密度的优化组合还需要生产试验进一步验证。
中华原钩虾;胚胎发育;消化酶活力;生物饵料;摄食率;繁殖生长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产养殖学
赵法箴;方建光
2013
中文
S968.22
100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