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8798

刺参的幼体发育与遗传育种学研究

孙秀俊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1.延迟初始投饵时间对刺参幼体生长、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设定不同的初始投饵时间,分析延迟初始投饵时间对刺参幼体的影响。实验组幼体的消化系统发育完全后立即投饵(投饵对照组)或者延迟24、48、72、108和120 h后投饵。当延迟初始投饵在72 h内,刺参幼体的生长速度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当延迟初始投饵超过72 h,幼体生长率明显下降。第11天,投喂对照组的幼体发育至大耳阶段的比例最高,为70.00%,其次是24、48和72 h实验组,大耳幼体比例分别为35.00%、43.48%和41.67%。延迟初始投饵超过72 h的实验组大耳幼体比例均低于12.00%。当延迟初始投饵为108和120 h时,大部分幼体发育停滞,在变态附着之前死亡。幼体附着数据表明延迟初始投饵超过48 h,幼体的附着率较低。经计算得知,刺参幼体的饥饿耐受不可逆点是110.4 h。幼体的胃长和胃宽与体长或体宽之间的比例受饥饿影响显著。为维持幼体的高生长率和正常发育,应在刺参幼体的消化系统完善后48 h内投饵。  2.定期饥饿对刺参幼体生长、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分析了定期饥饿对刺参幼体的生长、存活和发育的影响。实验设定的饥饿总天数分别为2、4和6天。当饥饿时间少于4天时,投饵后刺参幼体的生长率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幼体的平均体长小于对照组。当饥饿2天或4天时,各实验组大耳幼体的比例分别为23.33%、36.67%、30.00%和30.00%,高于饥饿6天时大耳幼体的比例(16.67%和6.67%)。饥饿对照组中初耳幼体的比例为43.33%,中耳幼体的比例为56.67%,未观察到大耳幼体。在第14天时,饥饿对照组幼体全部死亡,饥饿6天的实验组幼体成活率较低,仅为7.78%和28.89%。因此,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活率和维持幼体的正常发育,刺参耳状幼体初期的饥饿时间应少于6天。  3.不同投喂量对刺参幼体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设定三个密度实验组(2000cells mL-1 day-1;15000cells mL-1 day-1;30000cells mL-1 day-1),分析投饵量对刺参幼体发育和表型可塑性的影响。在投饵后第5和7天,低密度组幼体发育明显滞后。主成份分析结果显示,在第5天低密度组幼体与中高密度组幼体的形态差异主要归因于斜长和斜距,但是在第10天时各实验组之间的幼体形态无明显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刺参幼体在饵料缺乏的条件下,虽然幼体发育滞后,但会增大纤毛带的弯曲程度和相对长度,提高幼体的摄食效率。在第10天,各实验组的幼体发育比例无显著差异,但中密度组60%的幼体出现多于2个球状体,而低密度和高密度组中仅占20%和30%。由此推断,刺参幼体培育的最佳投饵密度应为15000cells mL-1 day-1。  4.不同金属离子和神经递质因子对刺参幼体附着的影响  分析了4种金属阳离子和8种神经递质因子诱导刺参幼体附着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K+(10mM)、NH4+(0.1mM)、GABA(10-3M)、乙酰胆碱(10-5M)、L-DOPA(10-5M)、去甲肾上腺素(10-5M)和多巴胺(10-7M和10-5M)对刺参幼体附着具有显著性的诱导效果。其中,L-DOPA和多巴胺是最有效的化学诱导因子。浓度为10-5M的L-DOPA和多巴胺诱导的幼体附着率最高,分别为33%和40%,显著高于对照组(7%)。然而,Ca2+、Mg2+、胆碱、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在所有实验浓度下均没有明显的诱导效果。通过研究各种化学因子对刺参幼体附着的诱导效果,将为刺参的苗种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5.刺参的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为不同体色刺参之间的遗传关系提供新证据  为阐明三种体色刺参(红色、青色和黑色)之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测定了2个红刺参和1个青刺参的线粒体全序列,并与GenBank数据库已公布的其他8个刺参(2个红刺参、2个黑刺参和4个青刺参)的线粒体全序列进行比较。所有11个个体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和2个rRNA基因)和基因排列顺序。除ND6和5个tRNA基因(tRNA-Ser(S2),tRNA-Gln,tRNA-Ala,tRNA-Val和tRNA-Asp)编码在L链以外,其余所有基因全部编码在H链。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非编码区突变率最高(7.36%),t-RNA突变率最低(0.99%)。在11条全序列的蛋白编码区,总共检测到386个单核苷酸碱基多态性位点(SNP)。11条全序列两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76%(p距离),而基于所有蛋白编码基因获得的11个个体两两之间的p距离为0.04-1.55%。三种体色刺参线粒体基因组之间极低的分化水平充分证明了这三种体色刺参隶属于同一个种Apostichopus japonicus。  6.中国刺参(♂)×日本红刺参(♀)杂交子代的胚胎、幼体发育及幼参生长性状的研究  本研究建立了中国刺参(♂)与日本红刺参(♀)杂交组合,通过对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其胚胎及幼体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并比较在幼参培育期间杂交苗与中国刺参自交苗的生长和成活。结果表明,在20-22℃时,杂交子代发育至初耳幼体的时间为受精后24h38min,发育至中耳幼体的时间为72h8min,经167h8min(约7天)发育至大耳幼体,到受精后第9天发育至樽形幼体。樽形幼体后期,纤毛环逐渐退化,浮游能力减弱,幼虫由浮游转至底栖生活。在幼参培育期间,受精后第38天至第51天,平均水温为25.2℃,杂交幼参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2.58%,而自交幼参的SGR略高,为3.03%;从受精后第51天至第80天,平均水温达到27.17℃,杂交幼参的生长速度减慢,SGR减小至0.66%,但平均体质量明显增加,到第80天达到0.34±0.035g,而自交幼参活动能力减弱,摄食量明显减少,SGR减小至0.08%,生长近于停滞,到第80天平均体质量为0.19±0.034g。自交苗和杂交苗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分别为82.2%和73.9%。这表明,在高温条件下杂交苗种比自交苗种生长优势明显。  7.不同盐度和培育密度对杂交幼体生长、存活和附着的影响  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和5个培育密度对中国刺参和日本红刺参杂交幼体的生长、存活和附着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受精后第5天,30‰和35‰盐度组幼体成活率最高,分别为46.7%和40.0%。第2天至第5天,30‰盐度组耳状幼体的生长最快,到第5天平均体长达到最大值672.18μm;30‰盐度组的幼体附着率最高,为17.8%,而15‰和20‰盐度组中均没有出现附着的稚参。培育密度实验结果显示,受精后第5天,0.1个/ml密度组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66.7%,但各密度组的幼体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0.5个/ml密度组幼体生长最快,到第10天达到最大平均体长,为801.38μm;在所有培育密度实验组中,0.5个/ml密度组的幼体附着率最高,为19.1%。因此,为实现单位水体的苗种产量最大化,刺参杂交幼体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最适宜的培育密度为0.5个/ml。

刺参;幼体发育;遗传育种学;投饵时间;定期饥饿;表型可塑性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产养殖

李琪

2013

中文

S968.9

119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