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耻感教育
耻感是个体对羞耻的主观感受。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入国人血脉的伦理观念,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防线,在人类的道德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由耻感文化内涵谈起,在比较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界定了耻、耻感含义;在充分研究梳理耻感中西方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耻感的现代内涵。耻感文化之所以绵延几千年,在现代背景下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因为它有其存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耻感的存在价值、控制价值、道德养成价值构成了耻感的个体价值。良风美俗、安邦治国是对耻感社会价值的肯定。本文也尝试对耻感教育进行定义。所谓耻感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或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人的耻感意识,激发人的荣誉意识,使人自觉形成一种求荣免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耻感教育之所以对大学生意义深远,是因为它具有激励、凝聚、防患三大功能,即通过对大学生们开展耻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奋发、知耻而不为。 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耻感调查问卷获得一手资料,充分了解大学生耻感现状,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和本人工作实际得出:耻感迷茫、耻感淡化、耻感偏差等问题是现阶段困扰大学生最主要问题。针对大学耻感现状,本文尝试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历史等多个角度寻找原因,即市场经济不利因素的影响、评价机制和社会制度不完善、网络文化背景下引发的耻感危机、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传统道德局限和优良传统道德漠视。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正处于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探索出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有利对策至关重要。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首先,要丰富耻感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即:古为今用,吸收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汲取西方罪感文化的有益成分;改革创新,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系。其次,本文从思想品德形成的四要素知、情、意、行等方面着手,探讨了如何培育耻感意识,形成良好道德。最后,本文认为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关键、社会教育为保障,多方面丰富耻感教育渠道,提高耻感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耻感危机;文化背景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思想政治教育
刘福芳
2013
中文
D648
58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