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8308

建立中韩跨国物流自由经济区的可行性分析

李婉昕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和刚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韩国,在1992年政治上建交之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2012年,双边贸易达到2100亿美元,韩国已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也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受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山东半岛地区与韩国的经贸联系尤为密切,韩国90%以上的对中国直接投资落户山东省,中国出口韩国商品80%以上通过山东半岛口岸运输。  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特大城市极其附属的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竞争优势的限制,其大中型城市成长为特大城市的可能性无论在行政上还是经济上都极小。同时韩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消费的拉动力已进入一定的瓶颈期,与东京、北京、香港等大都市相比,缺乏腹地和消费人群较少限制了韩国内城市(主要是首尔)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能使双方都受益的跨境特大城市地区,不仅符合当今世界的潮流,也对双方未来经济潜力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物流理论、计量经济学等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法、统计与计量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韩跨国物流自由经济区建设的可行性。  本文首先梳理了跨境城市、自由经济区、跨国物流自由经济区等理论,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丹麦-瑞典间的厄勒跨国物流自由经济区、英国-法国间的跨国城市以及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的背景、详细方案、效益以及成败的原因。  根据对实际经贸流通的分析,改进引力模型,提出名为“物流障碍度”的时间度量,解决了交通模式改变和政治、外交改善无法共同度量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数据印证该模型的改进是成功的。  根据改进后引力模型的限定条件,确认了中韩间建设山东半岛-韩国跨境特大城市地区的可行性。使用改进后引力模型,通过预测发展规模的方式,比较两种改善交通模式的方式和渐进式改善外交、政治关系等不同建设途径的优劣。  最后,得出“通过两国间提高政治互信、放开民间投资、简化过关手续、加快签证速度、简化货币兑换模式等一系列政治、外交、经济工作的开展提升山东半岛-韩国跨境特大城市地区软实力的同时;谨慎规划、科学论证,通过中韩海底隧道项目提升山东半岛-韩国跨境特大城市地区硬实力,从而达到全面建设山东半岛-韩国跨境特大城市地区的结论。

中韩跨国物流;自由经济区;可行性分析;引力模型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商务

戴桂林

2013

中文

F752.7

76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