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8120

中国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研究——基于对不良贷款率影响的非平衡面板分析

宋亚琼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是指监管主体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特点,设定差别化的监管指标,实施有差别的政策措施,以实现对整个银行系统运营的有效控制,更好地抵御银行的系统风险。就商业银行自身来说,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其内部结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能力、经营业务、以及对于信息的获得与处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就外部环境来讲,政府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政策导向与政策扶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竞争压力等方面均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监管,能够保证各类型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内部比较优势,同时拥有公平公正的外部监管环境,从而为商业银行运营的效率性与安全性提供了保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银行业的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近年来,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日益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方式的新趋势。2010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 III特别提出要对银行进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划分。我国银监会也提出了将对系统重要程度不同的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思路。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银行业在银行监管的核心价值观上发生变化,监管主体已将安全性置于效率性之前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在我国,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监管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四大类。各类银行的发展和经营模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且,目前我国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进行差别化监管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同时,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规模报酬理论、以及风险偏好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对差别化监管进行理论阐述。因而,明确监管目标,规范监管制度,优化监管环境,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监管成为银行业的必然要求。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理论概述,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监管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关于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思想,最后从成本-收益分析、规模报酬理论、以及风险偏好理论等三个方面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对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不同发展现状与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的银行监管和差别化监管思路,从而对商业银行差别化监管的现实依据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首先,本文以资产规模为划分标准对我国银行业进行了大型、中型和小型的分类,其次,选取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流动性比率、盈利性指标等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分析这些银行指标的均值统计图并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果。第五部分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采用本文按照资产规模对商业银行的分类方式,中小型银行在资本充足性、运营效率、流动性以及盈利能力方面的表现优于大型银行却有相对高的不良贷款率;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效果,中小型银行优于大型银行;以提高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效果,大型银行优于中小型银行;目前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大型和小型银行所起到的警戒作用相比中型银行更强。

差别化监管体系;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不良贷款率;资产规模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民经济学

于李娜

2013

中文

F832.33;F832.4

55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