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7320

次贷危机中流动性黑洞国际传染效应存在性研究

鲁琪鑫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并迅速的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虽然中国并不是此次次贷危机中受损失最大的国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国际范围的金融危机会给中国市场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并不可能独立于金融危机之外,因此,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国外学者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大量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多次金融危机中都出现了流动性黑洞这一现象,这是金融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流动性黑洞是近年来由Avinash D. Persaud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市场上的流动性在短时间内骤然丧失的现象。流动性黑洞在发生后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染到其他国家,对于全球经济系统的影响都十分巨大。科学判定流动性黑洞的存在性和流动性黑洞国际传染效应的存在性,寻找流动性黑洞发生及传染的原因,对于提高中国金融系统的免疫力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本文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建立了判定流动性黑洞存在性与流动性黑洞传染效应存在性的标准,深入探讨了流动性黑洞出现及传染的原因,以期健全我国的金融体系,提高我国应对流动性黑洞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梳理了流动性黑洞和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理论渊源,从微观和中宏观两个层面深入剖析流动性、流动性黑洞、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内涵及特点和国际传染渠道。  其次,确定了判定流动性黑洞存在与否的判定标准,构建了检验流动性黑洞存在性的模型,对美国股票市场上的流动性水平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分析,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判断出次贷危机中存在流动性黑洞。  再次,在检验出次贷危机中流动性黑洞存在性的基础上,选取了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和中国作为代表性国家进行了流动性黑洞国际传染效应存在性检验。建立了判定流动性黑洞国际传染效应存在性的判定标准,以六个代表性国家的股票指数的每日收盘价作为指标数据,构建了检验流动性黑洞国际传染效应存在性的模型,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对流动性黑洞国际传染效应存在性进行了检验,证明了存在于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流动性黑洞具有国际传染性,并且中国也成为受害者之一。  最后,本文深入剖析了流动性黑洞的传染诱因,指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措施趋同化、金融机构外部监管趋同化、信息来源及解读单一化和市场预期趋同化,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了我国应对流动性黑洞发生及传染的策略:鼓励市场参与主体建立个性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监管层建立多方位多样化的风险监管体系;防止市场预期趋同化;审慎推进金融开放与自由化;逐步解决我国自身经济结构问题,这是抵御外部冲击的根本保证。  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讨:  1、构建了流动性黑洞的判定标准和股票市场流动性水平衡量指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背景,对流动性黑洞的存在性进行了检验,充实了流动性黑洞理论实证研究的薄弱环节。  2、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次贷危机中流动性黑洞传染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检验,初步分析了流动性黑洞的传染路径。以六个有代表性国家的股票指数的每日收盘价作为变量进行研究,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次贷危机;流动性黑洞;国际传染效应;存在性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金融学

赵昕

2013

中文

F832.59

67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