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安全性评价研究
通过对几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研究发现,其触发点或者导火索往往是银行业危机。但是由于后者隐蔽性较深,通常在大量金融机构出现资本抵债或者倒闭的情况下才被发现,使得危机未能及早被发现和控制,而导致严重后果。在我国,长期以来银行业的安全性管理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意识到风险事先控制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现阶段研究尝试建立银行业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观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指标数据变动,对事前管理可能出现的银行业安全性问题,为银行业提供提升危机处理能力的参考,降低安全性危机可能会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维持国家金融体系稳健发展非常有利。 本文研究思路为在梳理银行业安全性研究理论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清晰的银行业安全问题分析框架,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及中国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传导机制分析,测算中国银行业安全性指数,并分析主要风险因素对我国银行业安全性影响效应,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安全制度架构及若干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选题依据、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论文结构,其次着重分析了中外学者对银行业安全的研究情况;在清晰界定了银行业安全的概念基础,分析了银行业安全的战略高度,阐述了银行业安全与银行业危机、与金融危机的联系与区别。其次追溯银行业安全研究的理论起源,借鉴分析银行业安全的三种经典理论,包括银行自身因素决定论、宏观因素决定论及风险传染论;从内外两大角度对影响银行业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内部影响因素主要从银行内外部治理、金融体系发展水平两方面分析,随后对两个方面进行细化,详细分析了诸如融资结构、产权结构与管理体制等对银行业安全性的影响。外部影响因素从外资及战略投资者、金融自由化、宏观经济环境及监管水平四大角度分析,进一步细化为利率、汇率、信用、外债等详细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银行业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测算中国银行业安全性指数,分析了2003-2012十年间中国银行业安全状况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测算出的安全性指数进行验证。 通过实证检验,选取七大风险因素,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因素对中国银行业安全指数的作用效应,并进行排序,判定研究区间内各因素影响效应的强弱,从而发现影响中国银行业安全性的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是不良贷款水平及汇率变动。最后提炼了实证部分的主要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2003-2012年之间,中国银行业安全状况总体呈上升趋势,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及上市、2006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安全状况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样本期间影响中国银行业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积聚和汇率变动。
银行业;安全性评价;风险管理;监管体制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金融学
黄瑞芬
2013
中文
F832.3
72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