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6814

青岛湾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线虫群落结构研究

赵宁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的双月对青岛湾潮间带的两个断面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调查采样,对不同月份、不同潮区小型底栖生物栖息的沉积环境,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主要优势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鉴定,对其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诣在根据对青岛湾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物的详细调查资料,为我国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各季节温差明显,8月份底温最高,为24.2℃;2月份底温最低,位8.5℃,呈现出较明显的周年变化。青岛湾潮间带属于泥砂滩,其粉砂含量最高,其年平均含量为60.51%,其次是粘土含量(24.58%),砂含量最低(14.91%)。其沉积物中值粒径 MDΦ的范围是2.85~-0.06;QDφ的范围是1.62~0.39,SKφ的范围是0.25~-0.38。从高潮带往低潮带,砂含量减少,粉砂及粘土含量增加。沉积物中有机碳TOC的平均含量为0.52%,10月最高(0.73%),4月最低(0.42%),且从4月开始,有机碳含量呈增加趋势。有机碳主要集中在5-8cm(0.55%~0.69%),表层含量较少(0.24~0.53%)。有机碳含量周年变化差异不显著,潮区间差异显著。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为5.10mg/kg,4月最高(5.90 mg/kg),6月最低(4.78 mg/kg)。其周年变化差异不显著,潮区间差异显著。叶绿素a含量与中值粒径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  研究中,共分选出5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介形类、双壳类和其他未鉴定类群,其中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其丰度达到2493.8 ind.·10cm-2,占总丰度的97.9%,其次为桡足类,其丰度为42.3 ind.·10cm-2,占总丰度的1.7%。各类群组成周年变化差异不显著,潮区间差异显著。小型底栖生物年平均丰度为2546.4 ind.·10cm-2,A断面年平均丰度为2545.6 ind.·10cm-2,B断面年平均丰度为2547.2 ind.·10cm-2。小型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265.3μg.dwt·10cm-2,年平均生产量为11387.5μg.dwt·10cm-2.a-1。小型底栖生物分布于5~8cm、2~5cm和0~2cm的比例分别为9.02%、19.09%和71.88%,从表层到底层递减。BIOENV分析表明,有机碳和QDφ组合最能解释青岛湾潮间带不同月份间和不同潮区间小型底栖生物各类群的分布格局,其相关系数为0.629。  研究中对 A断面12月份样品中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析鉴定,共发现30种,其中优势种为Oncholaimus sp.1,Metadesmolaimus sp.1,Daptonema sp.2,Daptonema sp.3,Neochromadora sp.2和Oncholaimus sp.2,且各潮区间和不同深度间,线虫种类组成有所差别。青岛湾潮间带 A断面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2.833、0.698和2.832,各项指标在高潮区最低,低潮区最高。表明有机质污染状况由高潮区到低潮区有所好转。聚类分析表明,A断面的线虫组成具有明显的潮区差别,而垂直分布的差别不明显。

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线虫群落结构;分布格局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生态学

于子山

2013

中文

Q178.14

64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