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6810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水域底栖食物网动态变化过程的研究

付姗姗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研究于2011年7月、11月,2012年2月、5月对胶州湾北部菲律宾蛤仔养殖水域六个站位的底栖生物及其潜在的食物源POM(悬浮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SOM(沉积物有机碎屑)进行了采集。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食物网各组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底栖生物的食物关系以及营养位置信息。  食物源组分POM、浮游植物、SOM同位素比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异。POM和浮游植物的δ15N值季节变化规律相似,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并且六个站位中C4站的δ15N值显著地低于其他站位。而SOM的δ15N值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共测定了75种底栖生物的稳定同位素值,包括小型底栖生物中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大型底栖生物包括甲壳类27种,多毛类26种,双壳类5种,腹足类9种,棘皮动物2种,纽形动物门1种,扁形动物门1种,虾虎鱼1种,头足类1种。δ13C值的数值变化范围是-24.93‰(桡足类)~-9.37‰(狭细蛇潜虫,Ophiodromus angutifrons),δ15N值的变化范围是3.33‰(蜾蠃蜚,Corophium sp.)~18.57‰(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水域底栖生物食物关系如下:小型底栖生物中底栖桡足类主要以SOM为食,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还有其他的摄食策略。POM和浮游植物是双壳类重要的食物源之一,可能还有其他本研究未涉及的食物源,例如底栖微藻和大型藻类。甲壳类的食物来源广泛,蟹类主要是肉食性或杂食性,十足类中的虾为肉食性,钩虾以沉积物碎屑为食或为杂食性。底栖多毛类多为肉食性、杂食性或食沉积物碎屑。而其中的食沉积物碎屑种类不是直接以SOM为食,多为选择性摄食SOM中有营养的组分。腹足类多为肉食性、腐食性或杂食性,纽虫为肉食性。棘皮动物中海蛇尾(brittle star)直接摄食沉积物碎屑,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ata)可能还摄食大型藻类碎屑。  从δ15N值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季节的底栖生物的营养位置会有变化,并且不同的功能群的生物营养级会有很多重叠,但总体上,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水域底栖食物网由大于3个营养级组成。甲壳类中的蜾蠃蜚、涟虫以及棘皮动物中的海蛇尾处在最低的营养位置上,而甲壳类中的底栖桡足类、钩虾、背尾水虱处在中间营养位置上。而处在高营养位置上的主要为肉食或杂食性的腹足类、十足类中的虾蟹,肉食性的纽虫、棘刺锚参以及双壳类。  本研究中根据菲律宾蛤仔的壳长、壳宽、壳高分成不同的组,用来分析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的食物是否有差异。结果是除了夏季C4站两组菲律宾蛤仔的同位素值有较大差异外,其他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的同位素值差异不大,说明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滤食相同的食物。

菲律宾蛤仔;养殖水域;底栖食物;网动态变化;营养位置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生态学

慕芳红;刘晓收

2013

中文

S968.3

63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