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臂尾轮虫微卫星标记开发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轮虫动物门(Rotifera)中的广盐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到热带的淡水、半咸水及沿海咸水域。其个体微小、培养容易、营养丰富,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海水养殖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轮虫种类。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为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型生物。在孤雌生殖阶段,褶皱臂尾轮虫雌性个体经有丝分裂产生非需精卵(amictic egg),进行“克隆生殖”;在有性生殖阶段,雌性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需精卵(mictic egg),未受精的需精卵发育成雄性个体(male),受精的需精卵则发育形成卵壳较厚的休眠卵(resting egg)。休眠卵能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并在适宜条件下孵化进入新一轮的孤雌生殖阶段。褶皱臂尾轮虫独特的世代交替生活史,对种群繁衍和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且其有性生殖的诱导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早期褶皱臂尾轮虫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分类和养殖学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开始了对褶皱臂尾轮虫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但因受限于多态性遗传标记的缺乏,其微卫星DNA标记的研究仅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和发展,距离微卫星标记在其他生物中的完美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研究用 FIASCO法和生物素标记的(CCA)8寡核苷酸探针,构建了褶皱臂尾轮虫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分离了56个微卫星,并用PCR-PAGE分型法分析山东半岛褶皱臂尾轮虫群体,获得8个多态微卫星。等位基因数2-4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1471-0.6364和0.3139-0.6559;遗传偏离指数为-0.3624-0.05353;多态信息含量为0.2615-0.5841;无微卫星偏离哈温平衡,但有2个位点(PBb126和PBb187)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由此可知,此褶皱臂尾轮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不是很丰富。此外,PAGE分型检测可将此群体明显划分为两组,由此得出,此褶皱臂尾轮虫群体是至少含有2个姐妹种的复合体。微卫星标记虽在褶皱臂尾轮虫姐妹种间的扩增存在差异,但是仍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用于相关的遗传学分析。此外,由于复合类群的存在,因此褶皱臂尾轮虫的准确甄别是必须的,采用基于形态学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基因水平对研究用轮虫进行评估是可靠的。 作为开口饵料生物和模式生物,都十分需要褶皱臂尾轮虫特异的分子遗传标记的开发,本研究筛选的8个多态性微卫星为褶皱臂尾轮虫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
褶皱臂尾轮虫;微卫星标记;多态性遗传;模式生物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生物
杨官品
2013
中文
S917.4
101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