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文蛤生态学调查及其标志放流技术研究
本文以我国重要经济贝类——文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学、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开展了文蛤物理标志技术研究,调查了东营文蛤栖息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东营文蛤群体各形态学参数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激光标志方法与电刻笔标志方法在文蛤标志放流活动中的应用前景,实验结果旨在为我国文蛤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论文共分四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综述了文蛤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贝类标志技术的研究方法,包括物理标志和标记方法、生物标记方法、化学标记方法、分子标记方法、壳内标记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标志技术的标志效果,以及标志适用的种类及场合。 2.通过测量2012年4月至6月,分3次采集的东营文蛤样品的壳长、壳宽、壳高以及体重分析了东营文蛤形态学参数间的关系,得到了东营文蛤壳长/体重、壳长/壳宽、壳长/壳高间的关系表达式,并简述了东营文蛤的形态特征。东营文蛤的平均壳长、壳宽、壳高以及体重分别为40.10mm、20.38mm、33.53mm、18.55g。 3.根据春季2011年春季、秋季两个季度在东营文蛤栖息地河口区潮间带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对不同季节不同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经鉴定河口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共有29种,包括软体类13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3种,鱼类2种。春季调查中优势种是泥螺Bullacta exarata、文蛤 Meretrix meretrix、彩虹明樱蛤 Moerella iridescens、日本镜蛤 Dosinorbis japonica、托氏琩螺Trochus vesriarium、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和豆形拳蟹Philyra pisum,秋季仅有四角蛤蜊蜊Mactra veneriformis一个优势种。MDS排序结果与群落分布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4.研究了激光雕刻机和电刻笔对文蛤进行标记的方法和效果。结果显示,采用KT-40JM型激光雕刻机对文蛤进行标志,标志速度可达30只/min,经过60d实验室暂养实验,所有标记个体标志均清晰可见,标志保持率为100%,累计死亡率为15±1.3%;采用电刻笔对文蛤进行标志,标志速度可达12只/min,经过60d实验室暂养实验,所有标记个体标志均清晰可见,标志保持率为100%,累计死亡率为12±1.3%;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3.33±3.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种标志方法均不对文蛤的生存和生长造成影响。两种标志方法均可用于文蛤的大规模标志放流活动。
文蛤生态学;标志放流技术;群落分布;聚类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曾晓起
2013
中文
S968.3
68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