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6756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张怡晶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海州湾是黄海西部的开放型浅水性海湾,曾是多种海洋经济生物种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重要的渔场之一。大型无脊椎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州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不可或缺,且多数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开展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研究,对于深刻理解渔业资源变化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2011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海域内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运用单变量指数法分析了各季节海州湾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指数H’)的空间分布,应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影响海州湾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的相关因子,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72种,隶属于2门,2纲,5目,28科,53属;其中蟹类生物为37种,占总种数的51.4%;其次为虾类生物27种,占37.5%;头足类生物为7种,占9.7%。海州湾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3月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5月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 dalei、枪乌贼Loligo sp.和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7月优势种较为单一,仅戴氏赤虾M. dalei1种;9月优势种为枪乌贼Loligo sp.、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12月优势种数量为最多,分别是戴氏赤虾M. dalei、鹰爪虾T. curvirostris、短蛸Octopus ocellatus、枪乌贼Loligo sp.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  Shannon-Wiener指数 H’在各个季节均呈现出海州湾西北近岸海域和南部海域较高的空间变化趋势,除冬季外东部海域均存在范围较大的低值区域;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与Shannon-Wiener指数H’基本相同。海州湾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优势种相对网获尾数较高的区域多样性数值均较低。本文GAM模型对H’的总偏差解释率为49.79%,其中月份贡献率最大为18.46%;其次为底层水温和纬度,贡献率分别为9.45%和8.75%;贡献率较低的为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贡献率分别为7.02%和6.11%。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东北及北部海域群落I、沿岸及近海群落II、南部海域群落III。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各季节不同群落间群落结构及种类组成差异显著(P<0.05)。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对各群落间相异性的主要贡献种同时也是对各群落内相似性的主要贡献种,也是各群落的优势种,这些优势种的数量分布的空间变化造成群落间的差异。  结合环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水深、溶解氧和pH等环境因子对各季节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格局有一定的影响。因海州湾不同水团、海流等以上因素不同,造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空间格局的不同。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时空变化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徐宾铎

2013

中文

S931.1

72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