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海岸变迁与控制因素研究
本文以973项目《我国典型海岸带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脆弱性评估研究(2010CB951200)》的子课题《气候变化影响下典型海岸冲淤过程及演变趋势(2010CB951202)》为依托,根据1973-2010年卫星遥感影像资料,本文定量地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的演化特征,结合1971-2002年的固定剖面资料、部分时间段的实测水深资料和2004年的实测潮流场资料,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海岸线变化规律:黄河入海流路行水期间,河口和邻近海岸得到来沙补给,海岸向海淤进,北部(钓口流路)和东部(清水沟流路)河口海岸线淤进平均速率分别可达6.49km/a、1.12km/a,远端海岸淤进平均速率分别为0.67km/a、0.38km/a,形成尖嘴状的凸出海岸线;当流路改道、河口废弃初期,尖嘴状凸出海岸线迅速后退,北部和东部河口海岸线蚀退平均速率分别可达0.34km/a、0.26km/a,远端海岸后退平均速率分别为0.22km/a、0.14km/a,并被逐渐改造成扇形波状海岸线;废弃后期,海岸蚀退速率减缓,整体海岸线趋于平直,而早期废弃的海岸趋于动态稳定。护岸海堤修建以后,部分海岸被固化,而早期废弃的自然海岸再次呈波状,缓慢蚀退。 2、黄河来水来沙在三角洲建造期间控制海岸线变迁。钓口流路行水时,北部因得到河流泥沙补给岸线快速向海淤进,而东部因无直接河流泥沙来源岸线淤进缓慢;流路废弃以后,北部和东北部(神仙沟流路)岸线进入改造阶段,海岸线逐年后退。清水沟流路行水期间,黄河水沙明显受气候变化和上游水库调节控制,东部河口岸线出现淤进-改造-蚀退-淤进-尾闾改道的周期性变化。 3、海岸带的人类活动对海岸演化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护岸海堤修建初期,水下三角洲侵蚀中心区快速靠近海堤附近,潮间带宽度变窄,坡度加大;至后期,护岸海堤堤前潮滩消失,海水抵达海堤根部;但由于人工岸线的控制,海岸不再后退,堤前水深逐渐增大,三角洲北部和东北部(孤东)海堤堤前水深分别达到2m和5m。而部分岸段护岸丁坝和人工岛的修建,导致波浪和沿岸流方向改变,部分岸段堤前水深进一步加大,海堤根部冲刷掏空,而部分岸段却出现轻微堆积。 4、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横向和纵向运移对岸线变迁起着调节作用。在黄河三角洲北部,水下三角洲顶部平原受到严重侵蚀,水深不断增大,侵蚀物质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分别产生了向西和向北方向的搬运,导致北部自然岸线周期性的波动调整,而遭受侵蚀的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物质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产生了向西北方向的运移,导致护岸海堤堤前水深的增大。海岸线虽然在人工控制下暂时稳定,但前缘斜坡的横向剖面还没有达到动态平衡,护岸海堤仍然受到威胁。在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物质产生了向西的运移,维持了自然岸线的稳定状态。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变迁规律;沉积物;潮流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地质
李安龙
2013
中文
P737.1;P343.5
90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