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6663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成矿带构造特征、演化及其控矿规律

王鹏程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华北与华南两大板块碰撞拼贴形成的巨型板块结合带南部,是中国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由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和宁芜等多个矿集区组成,长度达2000km,其成矿系统演化极其复杂,深部找矿潜力巨大。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处于大别造山带和江南造山带两大古老造山带的南北夹持之下,被多期、多方向构造改造,记录了两大造山带的演化过程,而且处于晚中生代东西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和北北东向的古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体制交接和转换的核心,构造现象极其复杂,而长江中下游的中生代地层沉积序列、岩浆成矿活动、构造过程记录完整连续是研究上述问题的天然平台。然而前人的研究长期聚焦在岩浆年代学和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方向上,而对控制岩浆、成矿的构造因素鲜有涉及,对构造-岩浆-成矿三者的紧密关系的认识尚有不足,这种情况给进一步的预测和勘探有利成矿区带和矿产储量估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构造等特征,将该区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划分为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扬子地块、华夏地块。燕山早期(J1-J2)研究区发育一期逆冲推覆构造,在下扬子呈NE、NNE向,在中扬子为近E-W向、NWW向,在长江两侧形成前陆“对冲式”构造,长江南侧称为通山-瑞昌-石台-宁国褶皱冲断带,北侧称为保康-武汉-宿松-巢湖褶皱冲断带。对冲带长江以南从SE向NW逆冲,从逆冲带前缘到根部带,隔档式褶皱组合过渡为隔槽式褶皱组合,逆冲带根部在江绍断裂以南,可能同古太平洋高速斜向俯冲有关,而长江以北从NW到SE逆冲,逆冲带根部在大别造山带,其形成同大别造山带向南挤出有关。J3-K1研究区发育两期岩浆活动,早期高钾钙碱性系列,晚期橄榄安粗岩系列,在橄榄安粗岩系列形成稍早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一系列火山岩盆地,火山岩盆地长轴呈NNE向。  经过详细研究,本文认为J3-K1火山岩盆地为左行走滑拉分盆地,K2期研究区转为走滑挤出环境,大别造山带向南、扬子地块向北楔入,中、下扬子地区则挤出形成大量的拉分盆地、断陷盆地。燕山晚期拉分盆地的形成同古太平洋板块高速斜向俯冲有关。研究区两期岩浆活动对应发育了Cu、Au矿床和Fe、S矿床,成岩成矿时期在145-125Ma,成矿的主控因素是地层、岩石、构造。构造因素包括前燕山期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叠瓦状逆冲断层、滑脱断层、反冲断层、火山构造等。研究区的矿床有“NNE成带,NWW成区”的规律,矿床形成同走滑断裂活动有关。矿床形成动力学背景是古太平板块的俯冲,具体动力学过程是俯冲引发J1-J2逆冲推覆,J3-K1145-135Ma研究区的增厚下地壳熔融形成高钾钙碱性岩系(埃达克质)、Cu型矿床,而后J3-K1135-125Ma地幔隆升背景下走滑断层切割形成拉分盆地、橄榄安粗岩系列岩石、Fe型矿床。

成矿带;构造特征;动力学;金属矿床;分布规律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地质

李三忠

2013

中文

P612;P618.2

82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