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海及胶州湾夏季悬浮颗粒物中部分金属元素的化学组成研究
黄、东海是西太平洋的边缘海,具有宽阔的陆架,有大量的陆源物质在这里沉积,该海域具有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对物质的迁移产生重要作用。胶州湾是南黄海海域中一个典型的半封闭状海湾,具有正规半日潮的特点,周围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影响更为显著。而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是化学成分在水体、沉积物和食物链中循环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悬浮颗粒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能够了解悬浮颗粒物在金属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夏季是海洋生物活动比较旺盛的季节,丰水期降水量和陆地径流量较大,通过采集和测定该海区海水悬浮颗粒物中部分元素的化学组成,能够了解夏季生物成因和陆源输入对海洋中颗粒物的贡献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2006年6月~7月采自南黄海和东海22个站表、底层海水悬浮颗粒物样品和2008年7月采自胶州湾15个站表层悬浮颗粒物样品,进行全样消解后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悬浮颗粒物中元素的含量,据此分析讨论了黄、东海和胶州湾夏季悬浮颗粒物及其组成元素的分布特征,并选择南黄海03断面(34.6°~35°N,122°~125°E)和东海10断面(25°~26°N,121°~123°E),对其悬浮颗粒物含量及组成元素与春季和秋季的以往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如下: 2006年夏季,黄东海表层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在0.1~148.9 mg/L之间,平均含量为8.1 mg/L;底层含量在0.4~94.4 mg/L之间,平均含量为14.3 mg/L。以长江口与济州岛连线为界,表、层底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向南、向北均减小。悬浮颗粒物组成元素的含量分布趋势大多数与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分布趋势一致,表层元素含量的最高值位于长江口附近的0501站,底层元素含量的最高值位于0403站。悬浮颗粒物中,Fe、Mg、Ba、Ni、Co、V的含量受陆源的影响,Ca的分布特征受生源的影响,而Cr具有陆源和生源的双重特性,Pb、Zn、Cu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富集,且其在表层的富集因子值高于底层。 2008年夏季,胶州湾悬浮颗粒物及其组成元素的含量由湾内向湾口均呈减小的趋势,但Al、Fe、Mg、Co、Cu、Pb的含量在D5站出现极小值,可能与颗粒物的粒径有关。胶州湾表层悬浮颗粒物中,Al、Fe、Mg、Mn、Co、Cu、Sr受陆源的影响,Cr和Ni可能与生物作用有关,Pb、V、Zn的来源较为复杂;Pb的富集因子值最高,Mn、P和Zn也表现为一定的富集。与2006年夏季南黄海表层水体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胶州湾湾口悬浮颗粒物含量与后者的含量相近,而湾西北部的含量约为后者的10倍。两海区中,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其组成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Pb、Cu和Zn在两海区中的富集因子值均较高。 本文结果与以往黄、东海春季和秋季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南黄海03断面表层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分布为:春季>秋季>夏季,由近岸向外海减小,春季的变化最为明显;底层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分布为:夏季>春季≈秋季,黄海中部悬浮颗粒物的含量较高。东海10断面表层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分布为:秋季>春季>夏季,由近岸向外海降低;底层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分布为:春季≈秋季>夏季,由近岸向外海降低。南黄海和东海悬浮颗粒物中,大部分元素含量变化趋势与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南黄海和东海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于陆源的输入。
悬浮颗粒物;金属元素;化学组成;西太平洋海域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分析化学
李铁
2013
中文
P734.23
94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