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D326553

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四溴双酚A(TBBPA)对四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王晓艳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 HBCD)和四溴双酚 A(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是两种重要的溴系阻燃剂,被广泛应用于聚苯乙烯泡沫、电子产品和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物(ABS)等领域中。HBCD和TBBPA所具有的迁移性、蓄积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决定了这类化合物不仅在环境中长期残留,而且可以进行生物富集和放大,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评价研究HBCD和TBBPA在环境中的行为十分必要。目前研究发现,HBCD和TBBPA对生物具有神经毒性、肝脏毒性和内分泌干扰等毒性效应,然而关于它们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鲜见报道,因而无法客观评价此类化合物的海洋生态风险性。  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污染物对海洋初级生产者的影响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环境效应。  本文以四种常见的海洋微藻(叉鞭金藻(Dicrateria inorn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受试对象,研究HBCD和TBBPA对四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计算两种化合物对微藻的96 h半效应浓度(96 h-EC50),比较分析化合物对海洋微藻的毒性大小。在此基础上,选用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作为后续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HBCD和TBBPA作用下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a)、叶绿素c(Chl-c)和类胡萝卜素(Car))、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变化,以探讨 HBCD和TBBPA对海洋微藻的致毒机理。得到的结论如下:  (1) HBCD抑制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的96 h-EC50值分别为0.90和0.45 mg·L-1,TBBPA对叉鞭金藻、中肋骨条藻和小球藻的96 h-EC50依次为5.71、18.08和4.71 mg·L-1。在可助溶浓度范围内未能检测到HBCD对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以及TBBPA对三角褐指藻的96 h-EC50。分析表明,HBCD对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而言,属于极高毒性物质;TBBPA对叉鞭金藻和小球藻属于高毒性物质,而对中肋骨条藻属于中毒性物质。比较四种海洋微藻的96 h-EC50值,可以得到HBCD和TBBPA对它们的毒性大小顺序分别为:中肋骨条藻>叉鞭金藻>小球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叉鞭金藻>中肋骨条藻>三角褐指藻。  (2)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受到HBCD和TBBPA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影响。Chl-a、Chl-c和Car的含量均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暴露后期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就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光合色素而言,对低浓度HBCD和TBBPA最敏感的是Car,而对高浓度HBCD和TBBPA敏感的则是Chl-a和Chl-c。  (3)随着HBCD和TBBPA暴露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均呈现先促进后恢复趋势,而高浓度组则呈现先抑制后恢复趋势;MDA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促进后有恢复的趋势,且随HBCD和TBBPA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研究显示,SOD和可溶性蛋白之间的相关性在较长时间内存在;MDA含量变化敏感,与HBCD和TBBPA均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因此MDA可以作为监测HBCD和TBBPA污染的生物指标之一。

六溴环十二烷;四溴双酚A;海洋微藻;毒性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分析化学

冯丽娟

2013

中文

X173

83

2013-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