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韩现代主义小说的都市性比较研究——以穆时英和朴泰远为中心
本研究的宗旨是以都市意象、都市人物形象为中心对20世纪30年代中韩现代主义代表作家穆时英和朴泰远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韩国不但在时代背景上非常相似,而且文学展开的过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都经历了殖民统治及外国势力的掠夺,并且现代主义文学均在30年代正式展开。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以新感觉派为中心,韩国则以九人会为中心分别活跃于上海和京城文坛。两国的现代主义作家立足于文学的本质在于语言形式,他们重视创作技巧,积极摸索新的文学形式。穆时英和朴泰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韩国文坛上令人瞩目的作家,但是由于政治原因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评价。在中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把现代主义文学看作是资本主义的颓废文学或反动文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穆时英的研究才进入了新的阶段。而朴泰远则由于‘亲日’、‘投北’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没有过对他的研究。最近二三十年,虽然对穆时英和朴泰远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但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往的研究,脱离了东亚这个大的框架来比较中国和韩国的现代主义小说、主要偏重于小说技巧的比较。 本文主要从都市意象的角度来比较穆时英和朴泰远的作品。其中选取了电车、汽车、百货商店、咖啡馆等典型的都市意象,通过作品极大地反映了当时上海及京城的风貌。通过穆时英、朴泰远作品中的知识分子、舞女、侍应生等典型的都市人物形象反映了30年代中韩两国的社会状况,同时也映射出两国作家不同的价值观、文学观。20世纪30年代,在中韩两国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方面,取得最高成果的作家是穆时英和朴泰远。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希望不仅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这个时期现代主义小说所具有的意义,更能体会到30年代中国及韩国的都市风貌。
文学艺术;小说创作;都市文化;中韩比较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亚非语言文学
李光在
2011
中文
I054;I0-03
94
2012-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