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646907

Pb(Ⅱ)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张莹莹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该文采用一次培养实验方法,选取中国近海常见的浮游植物: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ille) Cleve)、三角褐指藻(Ph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裸甲藻(Gymnodinium sp.)、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us)和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idica),研究了其在不同浓度Pb(Ⅱ)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建立Pb(Ⅱ)污染物存在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并在不同的营养盐浓度条件下进一步探讨了Pb(Ⅱ)对中国近海两种常见的赤潮藻种: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生长的影响.该文较系统地研究了Pb(Ⅱ)对中国近海常见的8种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出Pb(Ⅱ)影响下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同时结合三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研究2种赤潮藻种在Pb(Ⅱ)污染物影响下生长的过程.并从生物物理的微观角度较为精确的分析了6种浮游植物在不同浓度Pb(Ⅱ)下,整个生长周期内中值粒径的变化.该文的实验结果对于实际海区中重金属和营养盐污染物同时存在的条件下,研究浮游植物生长过程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为海区的环境容量的枯算和海水水质标准的制订提供重要的依据,以及预测化学污染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深入揭示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的研究等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Pb(Ⅱ);浮游植物;生长模型;营养盐;中值粒径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化学

王修林

2004

中文

Q178.53

61

2005-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