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大规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文以不同放养密度(6.7kg/m3、9.8kg/m3、13.1 kg/m3)下的俄罗斯鲟(初始鱼均重256.52±2.86g/尾)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流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对其生长指标、血液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经过90d的养殖,结果如下: 1.俄罗斯鲟生长指标受密度胁迫影响明显。最终体重随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日增重、肥满度和特定生长率随密度增大逐渐降低,高密度组的日增重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0.05)。摄食率、净增重和饲料系数随密度增加而变大,摄食率和净增重变化显著(P<0.05)。实验期间各密度组水温,pH值等水质指标差异不显著。实验期间养殖密度未对俄罗斯鲟的成活率产生影响。 2.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的血液指标的影响。在血液生理指标方面,各密度组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含量随着密度增大呈现递增的规律。各密度组红细胞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大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血液生化方面,俄罗斯鲟血清无机离子在密度胁迫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实验开始前相比,养殖实验期间俄罗斯鲟的血清皮质醇维持在了较低的水平。 3.能量利用和营养价值方面。总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也受密度的影响,表现为中密度组的值最低,其中总胆固醇在各密度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总蛋白水平随密度增大而降低,差异显著(P<0.05)。密度越高血糖水平越高,但变化不显著。本实验分析得出:俄罗斯鲟在受到高密度胁迫时先利用血糖,其次是血清蛋白,最后才是血脂。肌肉组分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密度组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低,但差异并不显著。粗蛋白含量随实验鱼体的生长而降低,粗脂肪则反之。灰分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养殖时间的增长而升高,但差异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中密度(9.8Kg/m3)组具有最大的生产效益。低密度组虽生长效率最高,但是鱼总产量低,不适合实际生产操作;而过高的养殖密度(13.1 kg/m3)不仅不利于鱼体健康并且造成饲料浪费,增加了养殖成本。
鲟幼鱼;养殖密度;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
温海深
2015
中文
S962.2;S965.215
54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