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6638

南海夏、冬季今生颗石藻及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李欣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且沿岸江河密布,珠江,湄公河等河流将陆源营养物质不断向南海输入,因其面积之广,深度之大,陆源营养盐的输入远远不能满足浮游植物大面积暴发的需要,所以南海是一个相对营养贫乏,生产力较低的海域,南海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影响显著。浮游植物群落是南海调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了解南海生产力,水团海流具有重要作用。颗石藻因其显著的有机碳无机碳生产效应,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分布,丰度,生理生化机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CHOICE-C(973)南海夏冬季航次以及09年8月份南海北部的另外一个航次的调查,对南海颗石藻及相关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09年中国南海北部(17°-24°N,108°-122°E)夏季和冬季的颗石藻和相关的其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以对南海颗石藻及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物种组成,多样性,均匀度等相关系数进行统计。颗石藻的镜检工作以偏光显微镜为主,扫描电镜辅助的方法进行物种的鉴定与计数,相关浮游植物的统计工作采用国际标准的Uterm(o)hl分析方法。   其中颗石藻夏季调查站位21个,冬季23个,共镜检样品273个,鉴定物种11属13种,细胞丰度在夏季介于2.6~718.1cells/L之间,平均细胞丰度59.5cells/L;冬季保持在3.021~644.1 cells/L之间,平均细胞丰度66.8cells/L。多样性指数夏季介于0.30~1.98之间,冬季介于0.51~2.25;均匀度指数夏季介于0.30~0.99之间,冬季在0.33~0.99的范围内。总体来说,冬季的颗石藻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夏季。水平分布上,因夏季颗石藻细胞丰度整体较低,表层丰度分布规律不显著,而冬季颗石藻水平分布的高值区位于珠江口的外海站位;垂直分布上,颗石藻细胞丰度高值通常出现于次表层的样品中。调查期间颗石藻类群出现的优势种为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Kamptner)Paasche)、赫胥黎艾米里亚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Hay et Mohler)以及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oceanica Kamptner)。   浮游植物调查站位33个(分南海北部和北部湾两部分海域),取水样159个,借以分析夏季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Uterm(o)hl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68属145种(包括未定种),细胞丰度介于0.009-125.6x103cells/L,平均细胞丰度为7.245x103cells/L。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其次是甲藻,还有少量的蓝藻,绿藻和金藻,生态类群以广温广布型种为主,调查区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delicatissma(Cleve)Heiden)、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Grunow etCleve)Hasle)、角毛藻(Chaetoceros sp.)、矮小短棘藻(Detonula pumila(Castra)Schǖtt)、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nulata Ehrenberg)以及蓝藻门的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 Gomont)也作为优势种出现。南海北部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由近岸站位向外海逐渐降低,高值区位于珠江口附近以及南部水域,而北部湾海域的表层浮游植物丰度由近岸区向湾中部逐渐降低,甲藻在调查区的西北部广东沿岸附近出现高值区。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在垂直方向上由表层水体向深层水体逐渐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珠江口南部和广东沿岸站位出现低值区。

今生颗石藻;浮游植物;南海北部;生理生化机制;生长分布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生物工程

汪岷;孙军

2011

中文

Q948.885.3;Q945.3

53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