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3706

中国对虾“黄海1号”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生长相关QTL定位

刘博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利用AFLP、RAPD和微卫星标记,以朝鲜半岛一尾野生中国对虾雌性个体和人工选育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雄性个体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全同胞F2家系,才用拟测交策略构建了中国对虾遗传图谱,并首次对生长相关的1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两个亲本和100个子代个体共产生52个微卫星位点,94个RAPD标记,4530个AFLP标记。在这些标记中,有714个(包括635个AFLP标记,27个RAPD标记,52个微卫星位点)是多态标记:368个在母本中分离,313个在父本中分离(包括部分相同的微卫星位点),50个AFLP共同标记。经过顺序邦弗朗尼校正之后,在雌性标记中有295个,雄性标记中有264个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p≥0.05),129个偏分离标记。利用雌性和雄性的分离标记分别构建了中国对虾的雌性和雄性的遗传连锁图谱。雌性连锁图谱框架图有231个标记定位到44个连锁群上,覆盖基因组的长度为1611 cM,平均间隔为7.8 cM;另外有18个连锁对。雄性连锁框架图谱有204个标记定位到44个连锁群上,覆盖基因组1573.4cM,平均间隔为8.8cM;另外有17个连锁对。所构建的雌性和雄连锁图谱分别覆盖了基因组长度的67.8%和64.9%。偏分离标记显示为纯合子缺乏的现象,说明这些标记可能是由于近交系数较高导致隐性有害基因的纯合化,从而产生隐性致死突变,使后代中隐性纯合个体数量减少导致较高的偏分离。 在已构建的雌性和雄遗传连锁图谱上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体重、全长、头胸甲、腹节长、尾节长等15个生长相关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共定位了13个生长性状的59个QTL,除体长和腹肖4长没有找到相关的QTL外,其余的均定在了图谱上。其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从1.0%到35.6%,包括8个与体重相关的QTL、1个与全长相关的QTL、2个与头胸甲长相关的QTL、5个与腹节1长相关的QTL、3个与腹节2长相关的QTL、4个与腹节3长相关的QTL、13个与腹节5长相关的QTL、2个与腹节6长相关的QTL、4个与尾节1长相关的QTL、3个与头胸甲宽相关的QTL、4个与腹节1宽相关的QTL、4个与头胸甲高长相关的QTL、6个与腹节1高长相关的QTL。 以上13个性状的59个QTL中,共检测出14个主要的QTL,其加性效应为正值且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11.5%至35.6%,在雌性图谱中检测出分别与头胸甲长、腹节3长和腹节5长相关的4个主要OTL,分别为位于LG10、LG1、LG6和LG31上的STL10.1、A3L1.1、A3L6.2和A5L31.6,其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依次为11.5%、13.6%、14.6%和13.6%。其余8个性状,腹节1长、腹节2长、腹节6长、尾节长、头胸甲宽、腹节1宽、头胸甲高和腹节1高的10个主要QTL均位于雄性图谱上的A1L1.1、A1L15.3、A2L1.1、A6L15.1、TL10.1、CW15.2、A1W15.2、CH15.J、CH15.2和A1H15.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2.3%至35.6%,其中CW15.2、CH15.1、CH15.2和A1H15.1的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9.8%、35.6%、31%和24.5%。以上14个与生长相关的主要QTL为中国对虾“黄海1号”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提供了基础,尤其CW15.2、CH15.1、CH15.2和A1H15.1应作为选育的重要的数量性状。

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QTL定位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海洋生物学

王清印;李健

2009

中文

S968.22;S961.2

134

2009-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