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根据研究与实践的经验,本文构建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构。基于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作用、特点等的分析,提出了抗震适宜性的概念并归纳出这项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结合各个钻孔点的资料,运用了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相应城市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第二结合了GIS技术,进行了空间数据的处理,结合了本文提炼出的评价模型研发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在这些研究内容中所处理的数据基本上为空间数据;所涉及的因素有明显的随机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并且涵盖的时空范围广、数据量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非结构化问题。随着空间科技(ST)和信息科技(IT)的快速发展,空间分析数学模型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的构建过程更加专业化、模块化、智能化。
本文结合土地抗震适宜性理论分析与空间决策支持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研究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特点。基于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地震灾害预测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和影响筛选出了建设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的五个评价因素(地形地貌、断层活动性、场地特征、液化态势以及滑坡态势)的计算模型。
●场地特征因素的计算模型,是基于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这两个区域化变量的趋势面拟合和变异函数统计的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离散钻孔点的数据进行空间分布模拟。然后分别通过确定性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求得场地类别划分的栅格。以项目数据为算例阐述了上述过程。
●液化态势因素的计算模型,考虑了地下水位深度,上覆盖非液化土厚度,基础埋置深度,液化土特征深度等四个影响因子,对液化等级做出了评价,再通过地统计学的分析模型进行空间模拟,得到不同液化等级的分布栅格。
●滑坡态势因素的计算模型,考虑了坡度,坡高,岩性,斜坡结构、构造和形态类型,潜在滑动面特性,地下水,人为工程的合理性等相关因素,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综合指数法对滑坡的危险性划分等级,再通过地统计学的分析模型进行空间模拟,得到不同滑坡等级的分布栅格。
●断层活动性的判别模型,考虑了平均活动速率和历史地震震级两个因素作为判别标准,对断层的活动性划分为活动强烈,活动较强烈,活动微弱三的等级。再通过地统计学的分析模型进行空间模拟,得到不同断层活动性的分布栅格。
●地形地貌的判别模型,根据规范的描述,本论文将地形地貌划分为三类再通过地统计学的分析模型进行空间模拟,得到不同地形地貌的分布栅格。
在这五个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该多层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五个指标的结果栅格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例对该计算过程进行了说明。
(2)本论文的第二个研究内容是通过计算模型与GIS技术、DSS技术以及SDSS技术紧密联系。开发了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决策支持系统。从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一直到数据库的搭建都有相应的分析和介绍。最后对该应用程序的功能、用户接口等进行了介绍。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空间分析;空间决策支持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冯启民
2009
中文
TU435
79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