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2178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数值研究

陈志华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利用实测温盐数据分析了夏季加拿大海盆次表层暖水的结构特征,暖水峰深度在20m附近,极大值为-0.7℃左右,发现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次表层暖水生成于当地,与外来水源无关。针对北冰洋夏季次表层暖水现象,发展了一个冰海耦合柱模式,系统研究了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海冰变化机制和海气热通量交换机制。 模拟了北冰洋中心区域的海冰季节变化和海气热通量收支,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或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模式的可靠性。并通过研究影响海冰厚度和冰间水道面积的热力敏感因子,验证了入射长波辐射通量和入射太阳辐射通量是影响海冰厚度、水道面积及海气热通量交换的主要热力因子,气温、比湿等其它因素的对海冰厚度、水道面积和海气热通量交换也有一定影响。发现海冰厚度随着入射长波辐射通量和太阳辐射通量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与此不同的是,水道面积比例随着各个强迫因子增加呈现非线性增长。通过数值实验研究了海冰厚度和水道面积对海气热通量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冰越薄和水道面积比例越大,海气热通量交换就越强。 模拟了北冰洋中心区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验证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主要机制。通过数值实验定量分析了形成次表层暖水各因子作用,表明太阳辐射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来源;长波辐射、气温和比湿等其他大气因子对次表层暖水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厚冰区不能形成次表层暖水,冰厚越薄,水道面积越大,则冰下上层海水温度升高得就越快,薄冰和冰间水道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主要能量通道; 数值实验还发现次表层暖水的形成与海水的垂向湍扩散强弱关系密切。通过次表层暖水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确定湍扩散系数,得到冰下表层海水的湍扩散系数为5.0×10-3 m2/s左右,次表层海水湍扩散系数迅速降低到1.0×10-6 m2/s,表明跃层导致稳定性增大,并由此引起的湍扩散系数突变是次表层暖水出现尖峰特征的关键因素,也是夏季太平洋盐跃层水没有对次表层暖水产生影响、二者在不同深度同时存在的主要原因。建立了次表层暖水极大值与太阳辐射的定量关系,确立了次表层暖水形成的热力反馈机制。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冰间水道;热通量交换;湍扩散系数;耦合柱模式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物理海洋

赵进平

2009

中文

P733.41

67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