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501958

日本黄姑鱼全人工繁养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

柴学军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全人工繁育技术、成鱼网箱养殖技术、成鱼耐温性研究和种质资源研究方面的内容,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 1、在水温16.8℃、盐度29.9、溶解氧5.7~7.8mg/L、PH8.0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经53h孵化,仔鱼陆续破膜孵出,孵化率达到82.8%;在水温16.8~24.6℃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历时48d的培育,能培育出平均全长为4.10 cm的幼鱼,育苗成活率达到54.0%。 2、日本黄姑鱼的网箱养殖实验从网箱的设计工艺到网箱养殖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日本黄姑鱼在网箱养殖条件下的摄食、生长特点、死亡规律、病害特征及防治方法作了较系统总结,为日本黄姑鱼的规模化养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3、日本黄姑鱼的生存极限水温最高为34℃,最低为8℃;越冬的安全温度为10℃;摄食温度为10~32℃之间。 4、利用PCR技术对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分别获得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1137 bp的序列。通过对两种鱼的Cytb序列的比对分析,得出两种鱼序列的相似性为99.82%;分析了两种鱼序列的碱基组成及碱基变异情况,发现两种鱼的序列差异明显,碱基替换较多,有2个位点可以作为区分两种鱼的分子标记。 5、利用RAPD技术对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养殖群体进行了基因组DNA遗传分析。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其中19个扩增效果好,条带清晰的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引物F04扩增的1283bp带为鮸状黄姑鱼的种的特异性谱带;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8853和0.8901;用SPSS软件对群体内个体间遗传相似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鮸状黄姑鱼群体内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日本黄姑鱼群体内则差异不显著,表明日本黄姑鱼的种质较单一,存在近交衰退的危险;两种黄姑鱼之间相似度为0.7850,遗传距离为0.2150,由此判断两种黄姑鱼为同一属的2个不同物种,这与形态学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日本黄姑鱼;人工繁养;全人工育苗;耐温性;分子标记;遗传变异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生物工程

张全启;徐君卓

2009

中文

S965.325;S961.2

41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